menu

下图是一年内所建笔记的统计图。

断断续续的数据与我预想中的效果相差甚远。更让人失望的是其中临时创建后没有归类整理的笔记占了将近一半。当然创建笔记的数目,并不能说明什么。若能统计出各个文件修改的次数这个才更有说服力,不过,一直都没规范 git 的使用,要统计很麻烦,自己估算了下感觉回头整理的时间实在太稀少了,可以说接近于零。不得不反思弄这个东西出来到底是做什么的。

为什么要笔记?

一开始我是希望做一个很大的平台,个人知识管理、便签、辅助学习、读书笔记,这里暂称为 notes(当然这个称呼在这文章内才生效,没一个简单的称呼写起来很拗,叫什么笔记系统的又显得很专业一样)。这只是个大饼,大多都是停留在美丽的想象。真正驱动我的是一个很简单的需要,不要重复解决以前解决过的问题。大家可能都有过体会,经常会遇到一个之前填过的坑,却找不到任何以往填坑的记录,只得重新填一遍,这真是一种折磨。我的目的其实很单一,就是记下自己的填坑经验,避免以后自己或者别人踩坑。然后再加上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就很好了。另外,一个笔记如果没有了回顾、写好就封存起来没人看,那么它肯定会失去大部分的价值。记录到 notes 中并公开,最大作用就是要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。

笔记记什么?

什么样的坑,填过后还值得一记呢?

Where is the wisdom we have lost in knowledge.

Where is the knowledge we have lost in information.

T. S. Eliot: The Rock

我觉得笔记的内容恰好可以分成三个层次,分别是思想,知识,信息。思想比知识更有价值,知识比信息更有价值。这三个概念如何定义,层次如何界定对我来说还很困难,不过这些概念首先应该是相对的,可以按照获取的难度来划分。如果对象是很容易观察到的,比如天空是蓝色的。或者可以直接用搜索引擎获取到,比如 objc 如何定义一个类或者如何实例化一个对象(不过这个例子有个前提是我已经掌握了面向对象的相关知识,但是我无法准确地用 objc 语法写出来。),这样可以将它当成信息,很多都是不值得花时间记录到笔记里的。因为记下来然后去笔记里查询,跟直接去观察或者用搜索引擎搜索相比起来时间上并没有优势(不仅没有优势,实际情况是还要大大的亏)。如果以后要进一步了解,怕忘记,那更适合写进 Todo List 或便签里。

进一步挖掘信息后得到的东西,我认为便是知识,值得一记。比如,如何利用 LinearLayout 做一个底部菜单栏的页面?通过搜索引擎应该可以很容易找到类似下面的方法,

<LinearLayout xmlns:android="http://schemas.android.com/apk/res/android"
    android:layout_width="match_parent"
    android:layout_height="match_parent"
    android:orientation="vertical" >

    <fragment
		android:id="@+id/content"
        android:layout_width="match_parent"
        android:layout_height="0dip"
        android:layout_weight="1"
        android:padding="0dp" />

    <fragment
        android:id="@+id/footer"
        android:layout_width="match_parent"
        android:layout_height="wrap_content"
        android:layout_weight="0" />
</LinearLayout>

虽然直接贴代码,但具体的代码其实并不重要。上面的代码就像模板需要的时候复制黏贴再修改成自己要的效果。一开始并不理解它是怎么工作的,因为偷懒就仅把它记到 notes 里,以后需要用到这种布局,来复制粘贴一份就是。后来,了解了源码(LinearLayout#onMeasure这方法),才明白了上面的代码是如何巧妙地利用 weight 的。以宽度为例,第一步,先测量各个控件的宽度,得到剩下的空间。第二步,把剩下的空间按照 weight 分配给各个组件。其实很简单,只要更进一步理解了这个过程,上面的代码就再也不用死记了,以后还有更多活用的可能性。像这样自己理解出来的内容,我觉得就值得一记,但不仅仅是记录到笔记里就完了,记录的过程是辅助记忆的过程,只有记到脑子里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,才能在需要的时候蹦出来为自己解决问题。

再举个还没有掌握的例子。比如 Emacs,偶尔发现 Emacs 居然还有这样那样命令,便不自觉得要把这个命令的用法和快捷键记起来,但死记命令大多是无用功,或一直不需用到也就很难记住,或常用用多几次也就记住。 实际上,学会如何利用内建文档,学会快速查找到想要的内容,不是比单纯记下几个命令的用法和作用有价值的多,而且还可以避免以后再死记命令的苦恼。但用了几年 Emacs 我从系统地学习过,真是思想有问题了。

什么可称为思想。比如,objc 的例子对我来说是信息层面的内容,对不懂编程人来说,那连信息都不算,仅仅只是噪音。可能还需掌握整个面向对象的思想后,这些信息才真正成为信息。比如上面贴出来的代码,不仅仅是一堆字符序列,它依附于 Android 布局系统,也依附于 xml 标记语言,再再再往下还可以到达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基础,然后还可以继续往下追溯,整个就是人类知识发展的轨迹。对于漫天飞舞的信息碎片,需要找到一条通往地面的路径,才能产生意义。我觉得这个地面就是思想所在。虽然是个很空泛的比喻,但我认为思想就是土壤和源泉,滋养出知识的大树,信息是叶子上的脉络。

说了这么多只是泛泛其词,有点不知怎么继续了,这是我对笔记的一点点思考,接下来整理一些实际的缺点,才算回归主题,呼应这个网络文学般霸气的标题。

上一篇:初尝 Android Studio 下一篇:staticfile.org
keyboard_arrow_up